近年来,黑龙江省孙吴县红旗乡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依托“1+6+N”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,乡综治中心探索打造“三抓三强化”全链条特色矛调品牌,实现小事不出村、难事不出乡、矛盾不上交、化解在基层。
抓前端、治未病,强化工作体系保障。坚持把组织体系挺在前面。党委“一把手”亲自抓、政府“一把手”靠前抓,综治司法统筹抓、小组成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,聚焦婚恋情感、长期信访、群体性重大矛盾纠纷定期调度研判,实施清单化管理、台账式调度、全周期推进,预防民转刑、民转命案件发生。坚持把制度机制建在前面。建立健全“四所一庭一中心”协调联动机制,乡、村级“中心”入驻工作人员6人,专、兼职调解员18人、顾问律师1人,推动矛盾纠纷调解、法律咨询援助、便民事项办理一体融合,实现访调、诉调无缝衔接。坚持把排查预防抓在前面。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、基础信息采集、“五进”宣传等活动为契机,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,对重点领域、重点时段、重点人群进行全方位、拉网式排查,做到有事能调解、无事夯基础,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、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,实现由“事后调解”向“事前排查预防”模式转变。
抓中端、化纠纷,强化调解模式创新。调解场景情感化。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思路,运用“情感共鸣+法理疏导”策略,变“坐堂问诊”为“上门巡诊”,把人民调解工作搬到老百姓家门口,让调解现场进网格、进庭院、进家庭,通过拉家常、摆事例,进一步拉近距离、贴近情感,使群众敞开心扉。调解程序规范化。建立矛盾纠纷分级调处机制,简易、一般案件由网格、村级调节委员会调解;重大纠纷由乡级调节委员会联合相关站所联动调解;疑难纠纷启动“四所一庭一中心+N”协调联动机制“集中式会诊”专业调解。创新“321”工作模式,即按照风险等级明确网格、村、乡3个层次调解责任,每个层级调解2次以上,调解不成功案件由上一层联合调解1次。调解纠纷高效化。变被动化解为主动调解,年初以来,针对通过司法途径难以有效解决的赡养、证据不足、诉讼时效已过等纠纷,运用“诉调对接”机制,以道德评价、村规民约、风俗习惯等标准达成协议11件。
抓末端、提效能,强化基层队伍建设。选好“情报员”。充分运用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,选优配强联户长和网格员,通过6名网格骨干,利用其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确保矛盾纠纷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快速了解具体情况、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及真实想法,找到争议焦点、难点,寻找最优化解方案。当好“指导员”。按照“统一组织、分级分类、全员培训”要求,深化“抓基层、打基础、强落实、见实效”活动,乡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拟定和实施学习培训,系统讲授人民调解工作制度、工作程序和方法,审核把关村级调节委员会调解协议的合法性、合理性,指导文书制作、案件卷宗装订,调解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。做好“服务员”。在乡司法所设立周二“法律咨询日”,及时为群众释法解疑。乡综治中心建立24小时矛盾纠纷预警响应机制,在微信公众号、村民微信群、村委会布告栏等公布各级调委会联系电话和负责人,确保群众纠纷第一时间调解、最快速度化解。